欢迎访问Fugechaoge的个人空间

医改!医保个人账户钱变少了!早晚会取消?

频道:微博 日期: 浏览:445

新一轮医保改革正在铺开。改革必然带来阵痛,很多人认为,医保改革后自己的账户余额变少了,进而对新政策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连日来,各地医保局纷纷发布政策解读,回应质疑和不满。本轮医保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国医保改革将走向何方?


本次各省的医保改革源头为,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纷纷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意见,并落地实施。


顶端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对本次医保改革反应强烈的两个群体是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休老人多患有慢性病,经常就医拿药,对个人医保账户较为敏感,直接感受到个人账户减少、报销门槛提高等问题;部分地方的灵活就业人员直接不建立个人账户,心理落差较大。


相对而言,年轻人由于就医频率低等原因,对医保改革带来的变化关注较少。顶端新闻记者联系到武汉市3位约30岁的国企职工,他们均表示没有关注到医保变化。


另一位医保在深圳市的31岁国企职工也表示,对该市去年12月份开始实施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并未留意。


面对争议,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2月9日回应称,改革原因系此前的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模式,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一方面,全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对于有参保职工称改革后“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了”,武汉市医保局回应称,改革后,从当期看,大部分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会减少;从长期看,所有参保职工都增加了此前没有的普通门诊待遇,特别是患病群众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事实上,武汉市的医保改革相对较为激进。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武汉市简单粗暴地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而广东省就保留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医保账户,计入标准参照在职职工执行。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这与武汉市共享医保资金压力有关。实际上,国内多地共享医保已经出现赤字问题。


对于推动“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的原因,深圳市的解释更为具体。深圳市医保局这样描述:从全国情况来看,个人账户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个人账户沉淀了相当多的结余基金无法发挥共济作用,主要表现为共济性不足,“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影响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而有些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本来可以门诊治疗的病采取住院治疗,对医疗资源、医保基金都是浪费。而另外还有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伙同不法分子套取个人账户资金。因此,当前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是国家在医疗保障领域推进共同富裕、增强民生福祉,促进医保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安排。


此外,2月6日,西安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人士回应,改革后个人账户每月新增划入额度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个人会吃亏。首先改革后,参保人缴费负担不变、个人账户的历史积累额不变,仍然归个人使用,还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同时,支付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能够惠及到更广大参保人员。此次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参保人以往的待遇,还新增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医保改革的底层逻辑:


如何调动更多资金分担社会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婚恋观念变化、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民众对养老、医疗健康等的关注度提高。本轮医保改革背后的大逻辑是什么?未来医保改革的方向如何?


2月10日,顶端新闻记者对话了上海创奇健康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原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对中国医改问题进行解读。


蔡江南教授曾在中美两国高校、政府部门从事30余年的卫生经济政策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获得过2002年“美国卫生研究学会最杰出文摘奖”,并参与了美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中国新医改方案的研究工作,对医疗健康行业有着深刻理解。


以下为对话内容:


顶端新闻:本轮医保改革受关注度较高,请问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是什么?


蔡江南:我国设立职工医保时,学习新加坡经验,分为共享账户和个人账户。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医保经费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过早地设立了个人账户,把相当一部分钱给分流出去了,不具备参与保险的风险共担功能。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造成了个人医保账户结余和共享账户的结余体量比较接近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人账户结余的体量相当大。


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各地方有数百家的医保基金,缺少全国的统一医保管理机构,所以医保资金的盘子很分散。这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统收的共享账户可能还有结余,但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共享盘子就出现了赤字。


顶端新闻: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蔡江南:一直以来,政府、专家都考虑如何将个人账户当中的钱调动起来,参与风险分担。各地已经有不同的尝试,如上海允许个人账户支付长期护理险。也有地方允许支付惠民保,在药房购买药品,允许个人账户结余的钱在家庭内部共享等。


目前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够一次性取消,因为触动民众的既得利益,就会引起不满。直接减少个人账户的投入,会在受保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被剥夺感,钱少了,大家就会认为自己的奶酪被动了。


顶端新闻:怎样既让个人账户参与风险分担,又避免民众的“被剥夺感”?


蔡江南:个人认为,可以采取过渡性方式,想办法为个人账户的钱开辟更多的使用途径,而不是直接把钱拿走。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支付长护险、惠民保,或者是家庭内部来分享,都是很好的办法。这样既扩大了使用途径,也起到了风险分担的作用,但是又没有直接造成个人账面上钱被拿走的感觉,民众心理上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或者如果要减少个人账户的注资,是不是可以逐步分阶段来?有的地方一次性把雇主的钱削减很多,原来比方说是工资的4%、5%,一次性就减了一半,这个会比较明显。是不是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逐步减少0.5个点。


当然实施之前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甚至可以做政策听证会,把政府部门遇到的问题、困难、挑战向大家说清楚。老百姓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可能心理感受会好一些。


顶端新闻:很多年轻人开始担忧养老问题,您觉得有必要吗?


蔡江南:首先要看到,医保个人账户和养老金没有直接关系。动个人账户的钱,老人会比较敏感,因为老人看病会比较多,年轻人的个人账户结余较多,因为用的少。


其次,从长期改革趋势来看,个人账户的医保钱肯定会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未设置个人账户,因为社会医保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角色,个人账户实际上等于把其中的一部分钱挪出来,没有参与分担功能。


所以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即使发达国家资金充裕,相对于需求、技术的发展,医保基金总是不够的。所以,个人账户的设置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其他国家大都通过商业保险、补充险来解决个人额外的医疗需求。


所以,我国的医保个人账户早晚会取消。


顶端新闻:随着婚育观念的变化、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我国的医保问题是否会更加突出?如何解决?


蔡江南:医保资金也是资金,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节流就是把已有的钱用好,包括个人账户的改革就是一种节流的做法。开源的办法有很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包括提高个人贡献比例、规定退休群体缴纳部分保费等都具有可行性。


人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规律。从中国来说,我觉得应该出台政策,帮助婚育年龄的青年人减轻经济负担。个人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也不用太过焦虑,但应出台政策减缓下降趋势。因为如果出生人口锐减,老龄人口比例过大,也会造成医保经费、养老经费的新问题。






来源:

中国网湖北官方帐号


新华时评:医改的大方向是“公益”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记者李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1日、15日分别主持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强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这是一个强烈信号,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关切。

  医药卫生业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改革现行体制才能使群众就医用药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始终关心的一件大事。早在2006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成立以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经过一年多努力,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医改新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事实上,伴随着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改的大方向和基本目标也已在过去几年里基本确定。近几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以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等等,已经向人们展示了医改的基本脉络。循着这些脉络观察,不难看出医改的基本目标,这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安全、有效、方便、价廉”8个字,概括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通俗易懂,老百姓看得到实惠,医务人员能明确目标,监管人员易于掌握。但是,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任务极为艰巨复杂,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央决定将这一方案向全国人民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就是要问计于民,在凝聚民智、求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医改。

  对医改新方案,全国人民寄予厚望。但是,没有一个工作方案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不可能达到人人满意。病不等人,全国每天有许多患者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需要及时医治。因此,对即将公布的医改方案,人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建设性的心态积极面对、建言献策,促成这项突出公益性质的改革尽快实施,尽早惠及广大群众。



原卫生部副部长:新医改要让老百姓得真实惠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体现‘两性’,即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今天(24日),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峰会上表示,新医改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老百姓得到真实惠。

    “医改的关键在于公立医院的试点改革。”殷大奎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部分城市的公立医院围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内部分配等问题率先开始了试点。“中国计划用三年时间,探索出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使过去那种将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收入分成的办法得到纠正。”

    殷大奎称,新医改会给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医药企业将面临药品新规则的考验,但是这个挑战是好事。随着新医改中国家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建立,中国的医疗和药品消费将出现新一轮的扩容,这对于药企来说是个机遇,而中国百姓也将从中得到实惠。”

    据悉,数易其稿的新医改方案将在九月底至十月初公布,并面向社会开始新一轮的征求意见。新医改将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四项基本制度建设,争取到二0一0年就要初见成效。(汪恩民 赵晔娇)



您是本站第1名访客 今日有0篇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