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Fugechaoge的个人空间

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致敬-----袁隆平院士!

频道:微博 日期: 浏览:1092

袁隆平院士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1953年的时候从西南农学院毕业。1960年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一些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开始了有关水稻的有性杂交实验。他在试验田发现一株不同的水稻植株,通过一年的等待证明了“天然杂交稻”的存在。由此他预测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那么只要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就可以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并且可以利用其杂交优势,来提高水稻的产量。1964年开始,袁隆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上来。

1971年2月,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两年后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该论文宣告了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也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随后,他和科研同事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80年,袁隆平赴美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担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袁隆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推动了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了“中国威胁论”,总结而言就是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性粮食短缺之间的矛盾问题。袁隆平却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认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突破,水稻产量一次一次地被推高。1995年8月,袁隆平宣布我国历经了近十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做到大面积推广。事实上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那样,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确表现出了更好的增产效果,米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接着袁隆平又在1997年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着新的制高点突破前进。他向朱总理提出了关于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并获得了朱总理的认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之后仅用了四年时间便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的目标。



您是本站第73名访客 今日有0篇新文章